当前位置:主页 > 疾病科普 >

同样的病用不同的药?同样的药治不同的病?

来源:莆田回春堂
众所周知,中药学目前多按照功能加以分类,比如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消导药等。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掌握同一类药物在药性、配伍、禁忌等方面的共性,也利于同类药物之间按照作用的强弱、作用部位的异同分组类比,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但中药普遍存在“一药多能”现象,因而这种分类显然不能反映药物全貌,主要功能之外的次要功能很容易被忽视,进而影响药物的恰当应用。下面我们就跟随莆田回春堂杏林综合门诊部中医专家陈荣华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药多能
陈荣华主任说,一般说来,中药的功能有对因、对症、对证、对病等多种类型,其描述的基本形式是动宾词组或动宾短语,每个词组或短语代表一种功能,比如祛风、散寒、清热、泻下、解毒、理气、活血、益气、滋阴、宣肺、宁心,以及发汗解表、活血化瘀、燥湿化痰、和解少阳、温中健脾、疏肝理气等。
 
以此标准来看,绝大多数中药具有两个及以上的功能,比如陈皮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实的破气消积、化痰散痞;麦冬的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半夏的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姜的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葛根的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中药多功能现象十分突出。
 
功能之间的关系
与认识人体一样,中医学对中药的认识也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其生于天地之间,同样具有自身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一味药物的各个功能之间也大都有着密切关联。
 
一般而言,药物的主要功能是其基本或直接作用,次要功能则是其与主要功能相关的间接或延伸作用,即主次作用之间具有一致性。
 
比如麻黄为解表要药,主入肺经、膀胱经,发汗是其基本作用,而由于肺合皮毛、主通调水道,因而辛温宣散即可通过发汗以解肺闭、通水道,进而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比如黄芪为“补药之长”(《本草纲目》),是益气药首选,擅长补肺脾之气,由于肺主卫气、主通调,脾主肌肉、主运化,所以通过补益肺脾可起到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
比如肉桂,由于味辛性热而功主补火助阳,同时也擅于解除寒凝不通,进而可散寒止痛、温通经脉;还因入肾经而能将上越之火导回命门之中,即引火归元。比如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药品化义》),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力无与之匹,通过泻下攻积,即可给热毒以出路;另外,进入血气、津液,其推运之力可活血祛瘀;由于离经之血即为瘀,瘀不除而血难归经,故而通过祛瘀还有止血的作用。
 
除了上述直接与间接、类似于因果的关系外,还有不少药物的各个功能呈现并列的关系,其间并无多少关联,比如仙鹤草,收敛止血是其主功,而补虚、消积、止痢、杀虫则相对独立;车前子、苍术的明目作用,白茅根、连翘、槟榔的利水之功效,侧柏叶的化痰止咳、生发乌发,桃仁的止咳平喘,远志的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白术的止汗、通便等,都与其主要功能无明显关系等。
 
原因分析
关于中药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一个由无意发现到有意观察、由生活实践到临证试验、由个体体会到群体验证的过程。平心而论,依据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与条件而言,要弄清一味药物的某一功能已属不易,更遑论多个功能。可以设想,这一定是一个充满艰辛、危险,又极为复杂、漫长的过程。因而能对一味药物的多个功能做出如此细致且基本准确的描述,殊为难能可贵,当然其中也有不少难解之谜。
 
由此,关于中药的功能可有如下基本认识:第一,药物的作用与生俱来;第二,药物的作用是人们根据体验中的感受做出的判断与总结;第三,中药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一个环节,其功能表述与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具有一致性。
 
中药能疗疾治病,在于其本身各自具有的特性与作用,即所谓偏性。利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气血等的偏盛偏衰,即以偏纠偏。比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中药大都源于天然,所具有的偏性体现于其性能,涉及其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产地、采集、炮制等方面,其功能即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而言,气味决定着药物的基本作用,归经决定着药物的作用部位,升降浮沉决定着药物的作用趋势,产地、采集决定着药物的最佳状态,而炮制不仅可减毒增效,还可改变其性能与功效,进而决定着药用的最佳形式。正是上述各种因素的交集造就了中药的多功能现象。当然,按照现代的观点来讲,每味中药都是一个复方,所含成分大都极为复杂,当不同成分作用于人体不同靶点,就会显示出各种作用,这应该是中药一药多能的根本原因。
 
同时,大家应该注意,这种由成分论功能、把功能与某种活性物质对应起来的研究方法,在业内一直存有争议,主要问题是认为其破坏了药物的整体性,割裂了内在的关联性。一些中药的提取物治疗疾病的针对性增强了,适应性却降低了,与其母体的作用已大有不同,严格来说不再属于中药,比如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葛根素、黄芩素、甘草素、人参皂苷、三七皂苷、延胡索甲素等。实际上,中药的各种成分发挥的是整体的综合作用,一些次要的或看似不相干的成分其实也都起着背景性作用。若剔除这些成分,其整体作用则会大受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古人有一个非常普遍、朴素的,现今又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观点:药物集采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各自进化出相应的感知、喜恶与适应能力,形成各自的特性与特点,而对于这些很难用成分论解释清楚。
 
陈荣华主任表示。中药的多功能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客观因素,但从对中药的认知过程来看,通过尝试而发现其某种功能,肯定夹杂有主观因素成分。许多名老中医的经验主要体现在用药上,即是通过长期、大量临床实践及用心体会,形成了个人对药物的独到认识与应用心得。此外,民间还有大量的所谓单方、偏方、验方,其中不少有关药物的功能或用法在文献中并未见及。由此而言,这种随认识逐步深入而发现的药物功能,也是导致中药多功能现象的重要原因。
应用事宜
选用中药,当依理循法,首先应考虑的是其主要功能,但同时也决不能轻视或忽略其次要功能。因为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各种功能在同时发挥作用,无法做到因取而舍,当利用其一种功能发挥治疗作用时,其他功能则可能成为副作用。一般来说,治疗作用多来自药物的主要功能,副作用则多源于其次要功能,这也是除自身毒性外,药物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原因。
 
针对突出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其不良反应这一问题,中医学摸索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炮制、配伍、药量、煎服等。如附子的使用,多依法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等,而生用则须久煎;再如大黄治疗冷积便秘时,为防其苦寒伤胃,常与附子、干姜、党参等同用。
 
综上所述,认识药物功能需要反复求证、逐步积累。尽管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资源,但受认知方法、条件与水平的限制,对药物的认识存在着不完整、不深入、不准确等问题,臆测、附会的现象也不少见,因而应持的态度是对已知者加以验证、甄别,对未知者加以探索。
 
不难想象,通过临床与现代实验,定然还会不断有药物新的功能被发现。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选用药物的哪种作用,都不能单纯强调其药理成分,而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注重合理配伍,充分发挥协同、综合作用。

本文来自莆田回春堂中医科,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胃不好不能常喝粥?别再傻傻伤害你的胃了!
下一篇:没有了

    莆田荔城回春堂杏林综合门诊部,创办于1988年,是以中医为特色的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平台,下设内科、外科、妇科专业...[详情]

市科技局公益类中医科研项目技术负责人
我国名老中医侯丽萍博导学术继承人
省第二批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指导老师

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侯丽萍教授,以“调脾固肾,从脾论治”为核心诊疗路径,坚持基层临床中医实践... [详细]

友情链接: 建材租赁

医院地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胜利北街853号

咨询电话:0594-2269599;    QQ:551858787

http://www.pthct.com   闽ICP备14006298号

版权所有:莆田市荔城区回春堂杏林综合门诊部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